点击此把【无国界华人网】加入收藏夹>>>【无国界华人网】 >>>大学生及研究生的天空 |
人是天生的学习型动物
-学生有效学习面面观-
www.globalsino.com ( 2004年09月15日)
学生有效学习面面观: 孙福万:《有效学习面面观》(9):人是天生的学习型动物 人为什么需要学习?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:一是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,二是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。就人类的本性而言,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大胆的判断:人是天生的学习型动物,在某种意义上,学习是人的先天本性之一。 1.教育人类学的观点:由人的先天缺陷到人的“可学习性”。 德国有一位教育哲学家叫博尔诺夫,他首次将哲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引用到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上来。按照他总结出的“人类学的还原原则”,人是“一切文化的发祥之地”,因而要对人类文化有所认识,就得追根溯源,必须把视角对准人,也就是还原到人这一“文化发祥之地”上来。 博尔诺夫举的例子是:与动物相比,人是一种有缺陷的动物,如他没有御寒的皮毛、捕获猎物的锐爪和尖齿;和其他动物相比,人在刚生育下来的时候最是软弱无助、需要照顾等等。但是,正是这诸多的缺陷恰恰使人成了“不断求新的生物”,使他只能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,在文化中,在学习和教育中,才有生存的能力。博尔诺夫和其他教育人类学家把人的这种特性称为人的“可塑性或可教育性”,并进而论证了人的各种身体素质和教育的独特关系。显而易见,这里所谓人的“可塑性或可教育性”,其实也就是人的“可学习性”。 2.人文主义者的观点:由“欠缺的存在”到“超越的存在”。 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,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,因而对人和人的本质问题极其关注。人文主义者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立场:一种主张“人性善”,如中国先秦时代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;一种主张“人性恶”,如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。 所谓“人性恶”,按照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,是说人是一种“欠缺的存在”。不过,尽管人是一种欠缺的存在,但它同时又是世间万物之中的最高存在者、最伟大的存在者,因此,他能够超出他所属的那个物种所给予他的限制,而表现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创造性特征。所谓“人性善”,也并非认为人性是完美无缺的,比如孟子就认为,人的这个“善性”在开初只能算是一种“善端”,这个“善端”需要人们一辈子不断地培育、完善和发展,否则就有跌落下去的可能。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?舍勒有过这样一句名言:“人就是能无限制地‘向世界开放’的X”。这一名言是对人的超越本质的最为简明扼要的概括——我想,这同时也是对学习和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。 3.发展心理学的观点:由“适应”到“平衡”。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,它主要研究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、成熟,直至衰老以及死亡的生命全程(life span)中心理发生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。具体来说,即研究人的认知过程(即智力活动)和人的社会性(即人在适应社会过程所应具有的心理特性)的发展特点问题。 德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?皮亚杰,把“适应”(adaptation)看作智力的本质,人的智力的发展过程被视为其适应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。适应有两个功能:一是“同化”(assimilation),即个体把刺激纳入本身固有的图式(schema) 之内;二是“调节”(accommodation),即个体受到刺激或环境的作用而引起的促进原有图式的变化和创新。经过适应,同化和调节这两种活动达到相对平衡。但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,一个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,通过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,就过渡到一个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。平衡的这种继续不断的发展,就是整个心理智力的发展过程。皮亚杰以“运演”(operation)为标志,将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、前运演阶段、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。在皮亚杰看来,这四个阶段其实也就是人的智力在同化和调节中不断递进的过程。 不可否认,现在看来,皮亚杰的理论是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同于智力了,其对智力发展的描述也完全是一种线形的结构,存在着不恰切的地方。但是,就其理论基础来说,他将人的智力发展(其实也就是人的学习过程)视为个体与环境以及原有的图式之间进行的同化和调节的适应过程,则是完全正确的。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,这个适应的过程将贯串于人的一生,因此学习也必然是我们终其一生不能须臾离开的活动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