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此把【无国界华人网】加入收藏夹>>>【无国界华人网】 >>>大学生及研究生的天空 |
大学生活面面观
www.globalsino.com 2006年05月11日 社团点滴
也有一些社团,「脚跨两条船」,一方面列名於「康乐社图」中,一方面又兼具其它的性买,例如「健言」或「演辩」社,滔滔不绝,固然很能鬆弛心情,「乐在其中」,对学习说话技巧来说,又未尝没有学术的意味。学术牲的社团前面说的「辩论社」,有时可列入此类,不过各校辩论社虽如「性相近也」,用的名称倒是各有考究,在台大叫的是「健言社」;在东海,被称為「正言社」;在成大,又成了「滔滔社」…… 学术性的社团,集合群体的智慧,对某一个学理做专心的探讨,对全校同学科技水準的提高,常有很大的贡献,这种社团,例如「发明社」或「汽车原理研究社」,不但学这一行的学生可以「学以致用」,旁系的同学也得到一窥堂奥的机会,尤其是「亲自动手」,更是大学生平时缺少的训练,数年前各大学校园掀起了一阵「火箭热」,各大学的「火箭社团」,竞相发射自製的小型火箭,在社会上也形成万眾瞩目的焦点,可惜限於经费与人力,发展至某一阶段,即无法再做要突破性的尝试。 学术性的社团中,有一部分性质较為特殊,如「光啟社」、「晨曦社」、「佛学研究会」,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,去年年初发生「统一神灵协会事件」后,「原理研究社」便因為牵涉其中,成為某大学第一个被撤消登记,停止活动的社团,另有一种基督教的「校园团契」,是唯一不受各大学社团法规约束,而又十分活跃的组织。 另外,各个学校多有以研究三民主义及大陆现势為主的「三民主义研究社」和「大陆问题研究社」,都有相当的成就,也曾多次获得有关当局的鼓励。服务牲的社团鉴於这几年来外交形势的逆转,又加上「保钓」及「退出联合国」等等重要事件的发生,这一代的大学生,深深感觉到「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」的重要,纷纷将一腔忧时忧国的热忱,就近投入週遭的人群,他们的宗旨是「创造一个更完美的社会」,在这个大题目下,几个大学的社会服务社团,都有十分蓬勃的进展,像是北部地区的「台大慈幼会」,「政大爱爱社」,「辅大同舟社」,几年来对育幼院、救济院的定期服务,绩效显著,最近更朝向所谓「社区服务」的方向,在特定划分的城镇小区域中,贡献他们的力量。也有些人,发现美国大学生之社区服务,是走向发展「大学社区」的路子,也就是大学生对学校邻近的居民,以该大学為中心,主动提供各方面的服务,以建立更新更完美的生活,而颇有效法「他山之石」的意思。 除了这种市区裡的工作外,还有一种将力量发挥至更偏远乡间的努力,主其事的社团,称為「山地服务队」,「渔村服务队」,或是「农村服务队」,除了定期地向那些生活水平低落的地区提供他们亟需的医药、教育等服务外,更重要的,是向这些地方的民眾表示,他们并没有為外面的世界所遗忘。联谊牲的社团许多远离家乡,负笈求学的大学生,都感觉到「同在他乡為异客」的心情,及彼此团结,互相照顾的必要,这也就是大批联谊性社团--校友会--的滥觴。 校友会的组织,不限於「建中校友会」,「北一女校友会」等本地中学的毕业生组成,侨生同学如越南地区的「湄江社」,港澳地区的「港澳同学会」、「大同校友会」,马来亚地区的「马来西亚同学会」,韩国地区的「兴兴社」,都是很活跃的社团。 近十年来,各大学中多有称為「国际事务学会」的社团,这个团体,揭示的主旨本是对有关国际政治、经济等事务的研究,属於学术性质之社团,但是因為这个社团的来源较為特殊,组成分子多半在每年寒假,参加过救国团海外组举办的「国际事务研习会」,学员各自回到自己的学校,鉴於当年研习会中的情谊,乃成立了继承传统的「国际事务学会」,我们感觉这种社团的聚会,仍以「老朋友把臂言欢」的成份居多,因此还是把它列入联谊种类之中。 北部某所大学,曾经一度严厉禁止高中校友会的成立.主要动机,在於排除各个高中毕业生间的门户之见,希望学生们能明白「从何处来」并不重要,要紧的是「现征在那儿」的认同感,笔者觉得此种做法颇有见地,以此推之,某些学校裡空中楼阁的「ⅩⅩ同乡会」,更是没有存在的必要。出版性的社团各个大学,几乎都有全校性的学生报纸,发行於校园内,一份报纸自排版至出刊,并非易事,其中人力、物力的支援,自然得有一个实力强劲的社团做后盾。规模大些的学校,如台大,「大学新闻社」、「代联会认社」和「毕联会讯社」皆发行与社团名称相同的四开大报纸,如果算上「三民主义研究社」的「曙光」,「大陆问题研究社」的「望神州」,「台风社」的「台风人」,「慈幼会」的「慈幼会讯」,「健言社」的「健言通讯」,以及「工代会」的「工讯」,「法代会」的「法言」,「医代会」的「医认」,「理代会」的「理讯」,林林总总,叫人目不暇给,其他学校的报纸,也多有其一定的份量,產生相当大的作用.如「淡江学院」的「淡江週刊」数月前提出有关该校学生在淡水镇的租屋问题,引起各界一致的共鸣;又如政治大学,除了他们全校性的报纸「自强报」外,还对外发行「栅美报导」,在邻近的木栅景美一带,普遍地受到好评,这种对邻近地区服务的报纸,与前述大学生的「社区服务」,颇有互相呼应之势与异曲同工之妙。 虽然大学生最熟悉的校内出版物可能是上述的这些报纸,但是严格说来,真正被称為「校刊」的,应该是冠以学校名称的「Ⅹ大青年」,这些杂誌型的刊物,大约一学年可出二三本,各学校刊物内容的优劣,设有一定的校际评审制度,其中竞争相当激烈,在此种「校誉攸关」的大前提下,各校的「Ⅹ大青年社」,都有网罗全校菁英,以与他校一决雌雄的趋势,除此而外,各个校刊由於日渐扩充版而,光是学校补助的经费,常感「营养不足」,因此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便是加入出版社团的同学,往往并非对「出版」与「新闻」感到兴趣,而是希望担任刊物的「经理」,一展「聚歛」与「拉广告」的身手。二、社团的作用与组织从整体的观念来看,大学生的社团,除了提供一个课餘休閒与活动的机会外,最主要的,还是让大学生在参与社团的过程中,得到待人处世,应对接物的训练,大学毕业,同时意味著「踏入社会」,这不但是学业过程的一个段落,更是迈向「社会人」的起点,如果在大学四年中,不曾储备足够的潜力,怎能适应变化多端,龙蛇混杂的现实社会呢? 另外,正如我们所强调的,大学社团的功能,乃是使大学生在邻近的「大学社区」与本身的「大学社会」中,得以一展抱负,尝试理想,社团成员之中,固然有干部与社员之分,也必然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区别,但在各人的角色扮演与能力发挥上,应该是无分轩輊的,这种说法,乍听之下似乎不太合理,可是「参与的程度,是以思想与行為為準,而非以地位高低為衡量」,一个社团的领导人,因然是整个社团发号施令的中枢,其他每一个的社员,却纔真正是将计划付诸实施的基本单位.因此祇要是社团的一分子,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买献一己的能力与智慧,以求社团整体目的的达成。 大学社团,同时也担任著沟通学生与学校当局意见的桥樑,最明显的例子,便是各学校的报纸与期刊,经由这些大眾传播媒介,学生的想法得以披露;而学校当局的公告与命令,也能够向全体学生发表,祇要双方能够开诚布公,彼此尊重,学生刊物未尝不是消除歧见,缩短差距的理想工具,我们希望,一方面学生们能摒除以往无的放矢,无病呻吟的老毛病;学校当局,也应去除「杯弓蛇影」,「一动不如一静」的心理,要知道,以「压抑」代替「疏导」,在今天这时代,祇不过能收到反效果罢了。 社团力量的凝聚,靠的是整体力量的发挥,虽然说,同是同学的大学生,身分本来平等,但是身在一个社团,职责各有所司,不能没有互相统属的关係,一般社团规章中的组织虽然大致相同,但是称谓却是大异其趣,举例而言,「為首者」有叫做「主席」的,有称為「会长」的;商业化一点的叫做「社长」;谦虚点的目称「总干事」,「会长」以下的各个部门,从前都称為「组」,如「学术组」、「康乐组」、「研究发展组」、「总务组」、「海报组」、「秘书组」等,各组互不统属,处於平等的地位,这几年来,不知為了什麼缘故,改「组」為「部」突然大為风行,於是乎「学术部」、「康乐部」、「秘书部」纷纷出笼,「部长」名片,也吓坏了许多不知内情的人,可是这些组织虽然声势显赫,成员却还是小猫两、三隻的原班人马,「新瓶装旧酒」,祇是满足「好大喜功」的心理罢了。 有些社团,由於经费拮据,号召力不足,往往社长实座,乏人问津,不幸「弃望所归」者,祇好勉為其难,牺牲小我了,与这恰恰相反,一些声势浩大,举足轻重的社团,若能荣任「一社之长」,则不但其乐无穷,而且极可能名垂青史,赢得各方的瞩目,因此,每年会长改选前,野心勃勃之士,莫不磨拳擦掌,蓄势以待,如若不巧多人同时问鼎,「搓圆仔汤」的事时有所闻,在「逐鹿中原」的过程中,各个候选人前途如何,固然要看前一年个,在该社团中的表现,但是这些年来,随著社会风气的不同,年级较低,经验稍差的角逐者,凭著「青年才俊」的招牌,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现,其中最具政治气氛的社团,有志者早在一年半载前便预做佈署,广结人缘,為来日票源先做努力了。 「一会之长」,或是身居要职的重要干部下台鞠躬后,若是「退而不休」,仍然置身原有社团中,「五朝元老」,地位难免有点尷尬,如果元老派掌权不放,加诸新生一代的压力实在太大;要是「投閒置散」,则前辈的宝贵经验徒然浪费,却又十分可惜,折衷的办法,便有「老骨头组」的出现,所谓「老骨头」,当年都曾名噪一时,有过辉煌的歷史,如今功成身过,归隐於「老骨头组」中,新社员对於带著「老骨头」称谓的同学,自然心生敬意,而老骨头们平日不问世事,地位十分超然,可是一旦遇有决策性的大事,老骨头组便以「顾问团」的姿态出现,发挥「老成谋国」的精神。 少数的大学中,有研习「国际竞技舞」的社团出现,参加这个社团,社员要缴纳定额的学费,再由领导者向校外聘请老师,所学的舞步,从华尔滋、伦巴、恰恰、到吉特巴、探戈,无所不包,他们讲求的是优雅的舞姿,标準的舞步,和绅士淑女的风度,但是外界人士对这个社团,常常產生莫须有的误会,以為其中必定另有文章,因此他们的生存,一直处於惊涛骇浪,坚苦挣扎之中。 总而言之,社团要想產生一定的作用,必得有强有力的组织為基础,目前大多数的社团,不是急功近利,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;就是不分青红皂白,盲目地吸收社员,意图建立庞大的组织,不论前后二者,皆不免有所偏废。事实上,组织与作用间的关係,应是一体的两面,互為表裡的,主持社团的同学,在二者之间,若能权衡运用,当能开创新的契机,再造新的局面。 |
|